笔者个人的理解,认为儒家对人性昏暗力量的担忧,不是针对民众,是针对士君子。
(《墨子·尚同上》)和合使家庭、社会凝聚团结在一起,形成不离散的社会整体有序结构,反对互相伤害,使家庭、国家分离,人民遭殃。当今世间,矛盾冲突不可胜计,人们积累了多少怨恨,何时能平。
同归一致,融突和合,才能有容乃大。尚和合的鲜花,必将在中国以至世界遍地开花。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便是和合学理论思维自我合理性论证的历程,而其他理论思维亦不例外。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
和合学理论思维是以自身为前提和结果的运动,是中华和人类不断继续理论思维的驿站,是中华民族往圣为和合理论思维精微创造的大道。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天下的情怀,把中国与世界联系融为一体: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⑨的大同世界。(《易通》,第623页)他认为后儒专以卜筮治《易》的解经方式并不可取,《左传》《国语》的卜筮之法无法证实是先王之法,所占之道亦非先王之道,而朱子以《易》为卜筮之书的解释方式容易陷入支离、繁复,与圣人之道背道而驰,故而作《占法订误》以匡正朱子象数易学与《周易》相悖之处,恢复《周易》之历史本真。
当举世未能信从之日,忽有闻而爱慕之者,而亦不与之言,是咎在失人,而坐视其道之终晦,亦不可也。(《青溪集》,第173页)天地万物是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日月交替,四时运行,也是一气之变化日新,日月、山河、万物以至于人,其本原皆为一气之化。(《青溪集》,第350页)他将中正视作天德,得中正即可彰显天德,挺立人道,达成内圣外王之功业,如是便把成就内圣外王之功业落实到日用伦常的时中上面。始发觉传承二千余年的经典,皆已失去原有的面貌,为彻底解决这种经典研究的偏失,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正经。
'(14)此外他还指出解经过程中把握易简、刚柔的重要性,曰易简者,道之大原。中者,天命之本体,即《易》之所谓刚中也。
程朱则以为天地万物肇始于太极,太极即理,理被演生为可以化生天地万物的超验性存在。盖先生之学以习斋为主,而参以梨洲、亭林,故其读书极博,而皆归于实用。时中取向折射出的道德规范意味,不仅反映了程廷祚对时中不离人伦日用、不离社会政事的现实解读,还彰显了清中期易学重视礼治社会秩序的新气象。([清]程廷祚《青溪集》,第332-333页)这一事件也侧面反映了程廷祚与颜李后学保持往来。
当举世未能信从之日,而强聒不舍,必有加以而害其道者,不可之大者也。《左》《国》所记,后儒所言,余曩疑其多不与《易》应。某之惧,非敢不自立而甘于徇俗也。⑤康全诚、张忠智则从万物相感、生生不已与动静之理等方面对程廷祚易学展开论述。
③程廷祚不仅对《左传》等占法、汉代象数学、宋代河洛先天之说有所批评,对历代释《易》体例亦不认同。作为颜李学派南方传人的程廷祚尊信颜李,在检视历代易学的态度上也与颜李如出一辙,同时又受清初儒者即经而求道学术风尚的影响,重义理而轻象数,主张回到《易经》本身,回到孔子那里。
惠栋认为时中是《周易》思想的核心,(20)程廷祚亦有此论,曰:时者,天之则也,《易》之道无往而非时。他不满以往学者解《易》存在的误解和偏失,认为汉、宋易学遮蔽的不仅是《易》之本然,更为甚者是《易》所承载的儒家道统,如其指责宋儒道:儒者有解经之误,有学术之误,而兼之者,宋人之说易也。
在程廷祚看来,象数、图书皆为《易》之义理内涵的外在表达,过度使用象数、图书的解《易》方式非但不能明晰经文意涵,反而容易陷入支离、繁复,致使义理不明。⑧[清]程廷祚撰,宋效永校点《青溪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387-388、391页。‘随时处中自属庸字之解。今于旧说未协正义,而理可通者,亦入焉,故通有二义。⑩在他看来,无论是自汉以来的卦变、互体或承、乘、比、应等解《易》体例,还是自宋以来的所谓先王所作、实则杂以释、道的河图、洛书、先天、太极等易图,莫不是后儒假托《易传》的穿凿附会之说,此种解经方式非但不能彰明经典本旨,相反却因遮蔽经典的本来面目而陷入离经叛道的泥潭,因而他对象数易学与图书易学是一概否弃的,如他曾就象数易学向朱子发出诘问,曰:卜筮,易之一端,因而淫于术数者,君子弗贵也。《易·文言传》曰:君子进德修业。
程廷祚对《易》之经世传统有着独特的识见和设定,所谓殊不知天生圣人以立人道,人道不外于性命日用(《青溪集》,第395页),真实反映了他对《易》经世意蕴的理解和态度。又言:今夫天地之间,飞者、走者、跂行啄息者、植者、顽者,皆禀一气以生成。
程廷祚所编解经六例便是依此而定,由此可知二人往来密切。康熙五十九年(1720),李塨南游金陵时,程廷祚屡过问学,从此服膺并传播颜李学说,成为颜李学派最重要的南方传人,亦是承接颜李学派与戴震的关键人物②,在江南一带颇负盛名,与方苞、姚鼐、恽皋闻、袁枚、吴敬梓、程晋芳等皆有过从。
他所要强调的是,作为《易》之外在表达方式的卜筮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本然存在的《易》之经世精神,此一经世精神通常透过现实的社会政治实践得以呈现。数说者皆自以为出于十翼,而天下信之不疑者也。
(《易通》,第620-621页)程廷祚认为《中庸》所讲的中便是《易》之所谓刚中,并将中提升到天命本体的地位,他批评朱子以随时处中释时中,指其只见事物有中而忽视了天命有中,圣人之所以能时中便是因其通晓天命之中且无时不得,大贤以下得人道而不得中正者不能称其时中,而只能称其君子。⑥前述研究成果对程廷祚思想渊源及易简哲学的论述较为透彻,有关其治《易》路向及现实实践所论较少亦不够深入,本文侧重从经典解释及复明道统的视角出发探讨其回归文本本身路向的必要性,凸显其人事之学的实践意识及经世取向,透过对时中的解读及现实实践展示其与颜李学派的内在关涉及经世路向的思想根柢,以及由此引出的儒学形态从宋明易学的形上形式转向经世易学的实用形式的学术走向,实为程廷祚易学的思想特质,并在此思想转向中肩负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以此呈现其易学思想在清代易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意义。(《青溪集》,第410页)从此之后程廷祚确守颜学,力摒异说,并以再传弟子身份在江南一带弘扬颜李学。天地之间,惟气能生物,而谓理能生两仪,可乎?然则性亦可谓之气乎?曰:天地之间所以成象成形者,莫非气之所为。
习斋先生崛起燕赵,当四海倡和、翕然同风之日,乃能折衷至当,而有以斥其非,五百年间一人而已。吾见夫天地之始也,见夫天地之化之日出而不穷也,见夫万物之生死消长也,无非气者。
四曰余论,一言之有当,而可资以发明,亦所录也。(杨自平《程廷祚以经解经的释〈易〉实践与易简哲学》,载《清华学报》2013年第2期,第217-254页) ⑥参见康全诚、张忠智《程廷祚〈易〉学思想探微》,载《远东通识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页。
如果说以经解经是为了复明经所蕴含的内在义理,那么以传解经则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经文意涵,把握文本原义及其内在精神。(《易通》,第387页)其所著《易通》尽弃前儒牵强附会之说,力求合于周孔正学,所欲回归的不仅仅是回到经典文本,还要回到原初的经典之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经解经的解释原则,即以《易》之古经为文本依据进行解读,以求契合周孔本义。
他进而指出《易》终究是人事之学的本来面向,曰:然则以《易》为高谈性命,《易》固未尝离人事而为言也。又道:宋儒之学,根本既与三代有异,而复好为高论。夫不与《易》应,则非自然之道矣。程廷祚还从人事之学的实践维度出发,阐释了时中之于人道实践的重要性:《中庸》曰:‘君子而时中。
此处传的引入说明了程廷祚对周孔之学倍加尊崇,作为解释性文本的十翼依经而生,传达、解说着经文的义理内涵,使文本精神得以有效的延续,凸显了文本的原初性和权威性。此庄、老之害道者浅,佛氏之害道者深。
(19)程廷祚批评宋儒未能体察圣人作《易》的真实用意,解《易》一味偏向内在德性层面,疏离了《易》开物成务的事功层面,曰:苟以其说为可悦,即涉于谬悠,入于支离,而不自知其害道耶。胡适读《青溪文集》后,发现该书有两处提及戴震:一处在《六书原起论》:近日新东戴东原说。
迷其内者,若卦变、互体之类,而阳位、阴位、乘承、比应为尤甚之。⑦及至明末清初,学者们开始反思理学家解经偏疏造成的道统不明乃至鼎革之变,转而重新审视经典及其传达的圣人之道,发起了此一时期声势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回归原典运动,意在重返经典本身,还原经典原貌,直探周孔思想之原旨。
标签: 时尚广场南门服装店在几楼,时尚广场南门服装店在几楼卖衣服 总投资12亿元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在无棣全面启动 凤姐高品质时尚服装店,凤姐餐馆 光伏为村“消薄” 黄茶助农增收 国务院扶贫办:光伏扶贫工作百问百答 详解存量项目审核
评论列表
如戴震说:唯空凭胸臆之无当于义理,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然后求之诂训,训诂明则古经明,而我心所同然之义理乃因之而明。
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
如《性理字训》说:五帝三王,继天立极,道传大统,时臻盛治……惟周与程,统接孟子,继以朱子,疏源濬委,斯道大明,如日方中。
(20)《象不尽意论》已佚,具体内容无法确知,仅从题目看,否认易象完全表达了圣人的思想。
各家的学术风格差异很大,而四库馆臣较为关注的,是儒学《易》和史学《易》,故下文主要讨论这两个支脉。